您当前位置:首页 >> 资讯中心 >> 信息资讯

湖北 努力实现“水运强省梦”

浏览次数:1867 发布日期:2013/09/13

 

2013年09月13日本报记者 赵虎 梅长权来源:中国水运报 

 

  湖北地处华中腹地,携长江黄金水道与河湖水网密布之便利,得天独厚、得水独厚。全省通航河流229条,通航里程8385公里,居全国第六位;全省半数省辖市地处长江沿线,沿江8市经济总量占全省近70%;国家规划的二十条高等级航道,在湖北境内有长江、汉江和江汉运河三条,其中长江航道里程为1038公里,占长江干线航道的37%。全省现有港口38个,国家规划的长江11个内河主要港口,湖北就有武汉、宜昌、荆州、黄石4个。湖北水运在全国水路交通布局中具有重要的战略地位。2011年国务院出台《关于加快长江等内河航运发展的意见》以来,湖北省委、省政府将水运交通放在国民经济发展的优先位置,出台了《湖北省人民政府关于加快推进湖北水运业跨越式发展的意见》,明确提出利用10年左右的时间全面建成武汉长江中游航运中心,实现由水运大省向水运强省跨越。

  A.抢抓机遇 跨越发展

  “十二五”以来,湖北省抢抓“黄金水道”发展机遇,加快推进水运振兴工程,先后分5批开工建设58个港航建设项目。一批重点项目如引江济汉通航工程、汉江兴隆至汉川段航道整治工程、汉江白河至丹江口航道整治工程、清江水布垭库区航道整治工程、黄柏河航道整治工程等国家高等级航道建设项目进展顺利,预计2013年年底相继建成;宜昌、荆州、武汉、黄石等主要港区的码头建设顺利推进,荆州港盐卡(三期)多用途码头工程、宜昌港主城港区云池作业区二期工程、荆州港洪湖新堤港区综合码头等工程主体工程基本完工;武汉新港阳逻港区三作业区一期工程、宜昌港秭归港区茅坪作业区二期工程、宜昌港主城港区白洋作业区一期工程进展顺利,预计2013年底主体工程能基本完工;黄石棋盘洲港区二期工程、宜昌港宜都港区红花套作业区综合码头等“十二五”规划内的重点港航项目已全面开工。

  目前湖北省在建港航项目93个,总规模达到252亿元;已完成投资183亿元,占“十二五”规划投资目标的87%,相当于整个“十一五”期的1.7倍,超过建国以来湖北省水运投资数总和;全省新增1000吨级高等级航道152公里,新增港口吞吐能力3451万吨,占规划目标的57%。水运发展各项指标均创历史最佳,成为水运发展史上投资规模最大、建设项目最多、发展速度最快、经济社会效益最好的历史时期。截止2012年,全省完成水路货运量1.99亿吨、货物周转量1957亿吨公里、港口货物吞吐量2.3亿吨、集装箱吞吐量95万TEU,同比分别增长12.1%、23.9%、7.8%、10.2%。湖北水运的跨越发展为湖北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撑。

B.调整结构 绿色发展

  “十二五”,湖北省水运积极调结构转方式,大力推动可持续发展、绿色发展、安全发展。抓住国家船型标准化政策机遇,逐步推进湖北长江干线船型标准化,共筹措中央和地方船型标准化补贴资金3.3亿元,核准拆改船舶910艘、70万总吨,吸引企业和社会投资40余亿元用于船舶更新换代,全省船舶运力达838万载重吨,货运船舶平均吨位达1860载重吨,分别较“十一五”期末增长了34%、提高了24%,逐步形成集装箱、煤炭、矿石、石油化工、汽车滚装等专业化船舶运输体系。全省已有90家航运企业的运力规模超过万吨。引进国内外港口企业、航运企业和有实力的货主投资水运发展,全球排名前16位的航运企业中有14家在湖北省设有办事处和分支机构。出台资金支持政策,打造武汉至上海洋山港区集装箱“江海直达”品牌航线,目前该航线共有13艘250标箱至300标箱船舶,可保证每周运输8个班次,正逐步成为长江中上游地区首条快捷、安全、稳定、有序运营的通江达海优质航线。为保证老百姓安全出行,把关系民生的渡口、渡船更新改造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完成2343处渡口达标改造和1353艘老旧渡船更新,提升了水运保障经济安全运行的能力和水平。

  同时,大力发展现代航运服务业,促进航运金融、保险机构落户武汉,积极推进长江航运联动发展,推动武汉新港公共物流信息交换平台和武汉船舶交易中心建设,武汉阳逻港试点启运港退税政策,武汉航运交易所挂牌,初步建成省级水上搜救应急协调指挥中心一期工程,基本实现汉江仙桃至河口段水域船舶电子监控全覆盖。研究推广汉江标准船型,进行船舶“油改气”试点,打造梁子湖、丹江口绿色航运示范区。

  强化绿色发展理念打造低碳港口。在港口设计时,深入贯彻“既要港口发展,更要碧水蓝天”的绿色发展理念,要求项目业主开展港口重大建设项目的环境影响评价和节能评估工作,节能、环保设计深度达不到规定的,项目不予审批,确保港口高效、节能、清洁生产。阳逻集装箱港区、荆州盐卡码头建设均使用集装箱轮胎式起重机油改电技术、靠港舶船使用岸电技术,省交通运输部门优先争取部或省补助资金,有力推进了绿色港口的建设,实现了每年港口生产单位吞吐量综合能耗均下降2%。

C.整合资源 集约发展

  “十二五”以来,湖北整合资源发挥港口群体优势。结合长江港口分布及沿江产业布局,提出在长江沿线建设武汉新港、三峡枢纽港、荆州组合港、鄂东组合港四大港口集群,对港口集群口之间进行功能分区。如武汉新港建成以集装箱为核心,兼顾件杂、散货、汽车滚装等武汉长江中游航运中心的核心港口。宜昌港建成以滚装翻坝为核心,兼顾旅游中转的三峡枢纽港。荆州建成以大型煤炭储配基地功能的荆州组合港。黄石港、鄂州港、武穴建成以大宗散货、件杂为核心的鄂东组合港。同时汉江沿线的襄阳拟将城区、老河口、谷城、宜城等县市岸线资金进行整合,打造襄阳新港。资源整合实现港口间的错位发展、功能互补,发挥了港口的群体优势。实现了长江新开工70%以上均是3000吨级以上泊位的直立式码头,汉江丹江口以下新开工80%以上均为1000吨级泊位的直立式码头,确保港口综合服务效能提档升级,有效支撑和服务沿江经济发展。

  2012年湖北省政府出台《关于加强湖北长江段和汉江沿线岸线资源管理若干意见》,将长江、汉江(干线)所有岸线纳入统一管理,优先保障技术含量高、投资额度大、利于产业结构调整的重大港口项目使用岸线。同时为确保港口岸线的高效使用,对新建港口实行“双指标”(每延米岸线投资强度、每延米岸线港口吞吐能力)严格控制。长、汉江每延米岸线投资强度、港口吞吐能力比“十一五”期提高了38%、150%。

  面对不景气航运市场,湖北省以骨干航运企业为主体,大力推动水运企业资产重组和联合经营,走规模化、专业化发展之路,拓展服务网络、丰富服务产品、扩大服务领域,增强竞争优势,实现规模效益,提升企业整体实力。武汉扬子江游船公司兼并湖北扬子江锦绣中华游船有限公司,成为长江上最大的旅游船运输公司之一;武汉市腾龙油品运输有限责任公司兼并武汉江航水运有限责任公司,增加液货危险品船舶运力;鄂州市三江油运有限责任公司兼并鄂州祥航运输有限公司、鄂州茂阳油运有限公司,拓展长江干线及省际油品运输。

D.一港双园 协调发展

  “十二五”以来,围绕构建综合运输体系目标,湖北省交通港航部门统筹发展规划,依托重点港区,发展港口物流和临港产业,形成了港口开发、临港产业园和物流园发展的“一港双园”无缝衔接模式,充分发挥水运大运量、低成本优势,推进全省综合运输协调发展。

  港口布局上与综合运输通道相互衔接。以铁、水、公无缝衔接为导向,在长江、汉江与贯通全省的六条综合运输通道(东西向:沪蓉铁路、沪蓉、沪渝高速公路和汉渝铁路、福银高速公路;南北向:大广高速公路与京九铁路,京港澳高速公路与京广铁路及高铁,二广高速公路与规划的蒙西至吉安煤运铁路,二广高速公路与焦枝铁路)的立体交汇点宜昌、荆州、武汉、黄石、襄阳打造综合枢纽港口,基本形成以3亿吨港口吞吐能力、400万标箱集装箱吞吐能力为标志的以港口为基础、公铁水为一体的五大综合交通枢纽。

  港口功能分区上与产业布局相互衔接。统筹交通、城市、国土、产业等规划,结合产业布局,合理分配港区功能。通过修订武汉新港总体规划,针对武汉东湖新技术开发区、武汉经济技术开发区、武汉吴家山经济开发区、武汉化工区等产业特点,将武汉新港阳逻港区确定为以集装箱港区为主、沌口港区以商品汽车滚装为主、白浒山港区以石油及化工品为主、舵落口港区以散货件杂货为主。围绕各市州工业布局和港区分工,按照“港口与所在地产业发展有效衔接、与腹地经济发展和综合交通有效衔接、全省港口及本地区港区功能协调互补”要求,通过修编调整宜昌港、襄阳港等总体规划,“十二五”期,我省重点构建分工合理的“1233”九大港口综合物流中心(即:1个宜昌三峡翻坝中转物流中心,黄石棋盘洲、襄阳新港等2个件杂及干散货中转物流中心,武汉阳逻、宜昌云池、荆州盐卡等3个集装箱中转物流中心,荆州、武汉、襄阳等3个配煤储运中心)。目前,9大中心建设有序推进,为发展临港大工业、大物流提供了巨大优势。

  建设重点上与经济发展重点相互衔接。在项目建设上,将路网衔接、园区配套作为项目建设的前提,密切港口建设与物流园区、产业园区、公路、铁路等建设的配合,优先建设港区公路、铁路集疏运条件具备和后方与工业园、物流园、货运站场联为一体的港口项目,如围绕荆州市将在李埠港区配套布设大型现代物流园区,优先支持李埠港码头建设,目前李埠港一起工程主体工程已基本完工。目前,湖北省50多个与工业园区、物流园区配套的港口项目日渐成型,吸引了一大批投资百亿元以上的重点项目临江而建。

 E.科学谋划 创新发展

  目前,湖北水运多项指标在长江七省二市中仍处于较低水平,三级以上航道仅124公里,港口通过能力不足,每亿元GDP产生的港口货物吞吐量不高。湖北省水路运输仍是综合运输体系中的“短板”,2012年全省水路货运量仅占公路、铁路、水路运输总量的15.7%,仅为公路货运量的20.4%,与湖北省综合交通运输发展要求还有很大差距。

  未来湖北水运仍要坚持“发展第一”要务,加快武汉长江中游航运中心建设,助推综合运输体系构建。推动长江中游深水航道整治,力争2020年武汉军山大桥以下航道水深达到6米;加快汉江航道整治和引江济汉通航工程建设,推动雅口、新集、碾盘山枢纽建设,力争2014年建成长江-江汉运河-汉江810公里千吨级航道圈,2020年2000吨级船舶直达襄阳;加快打造枢纽港口,着力将武汉新港建成武汉长江中游航运中心的核心枢纽港,宜昌港建成功能完备的三峡枢纽港,荆州港、黄石港、襄阳港建成区域性枢纽港;加快武汉航交所、阳逻保税港区建设,发展航运专业服务、航运金融、航运保险,加快港口物流的现代化建设。

  紧扣“美丽湖北”目标,加快“绿色水运”建设,提升湖北水运发展品质。提升高等级航道达标率、千吨级以上泊位比重、集装箱泊位通过能力和港口装卸作业机械化率。到2015年,高等级航道达标率、千吨级以上泊位比重、港口装卸作业机械化率分别达到85%、80%、90%;加强重点岸线使用引导和控制,优先保障技术含量高、投资强度大、有利于产业结构调整的重大港口项目使用岸线;加快长江船型标准化实施和汉江标准船型研究推广,打造绿色航运示范区,大力推广节能减排新技术,有序推进滚装汽车运输改“甩挂运输”;加大养护投入力度,严格维护标准,到2015年三级以上航道昼夜通航率达到85%。

  把握“创新驱动”关键,加快“数字港航”建设,提升湖北水运现代化水平。构建以“一个数据中心、省市两级搜救平台、三大应用系统”为核心的综合性搜救应急系统,实现船港运行监测、事故搜救指挥、数据资源支持、安全信息发布,全面提升安全监管、应急处置和指挥协调能力;加快运政港政、船舶检验、船舶登记、船员管理、规费征稽等信息系统与搜救应急系统的整合,提高信息化管理在基层单位的应用率,提升基层人员信息化管理操作水平;开展汉江多枢纽航道运输船舶安全与货运船型标准化、汉江襄阳以下四级航道枢纽数字化调度管理等课题研究,并大力促进科研成果实践应用。

  围绕“均等服务”理念,提升湖北水运服务质量,努力保障和改善民生需求。将安全工作当作最大的民生、民心工程,依法推动地方政府落实对公益性渡口渡船建设维护,财政支持解决乘客意外伤害保险,开展学生渡救生衣行动,推进辖区渡船GPS定位全覆盖,设置并公布水上遇险求救专用电话;坚持用政策引导市场、用信息服务市场、用法规规范市场,做好水运市场统计和调查分析,定期向社会公布市场运力供需状况,引导合理投放、选择运力。加快建立水运市场信用体系,推行行业诚信公约,建立公平公正高效的市场机制;探索在干线航道逐步设置水上服务区,为船舶提供加油、加气、岸电接用及物资补给等服务。